微网都市网 > 新闻 >

都市生活摆渡人:快递小哥外卖小哥背后的故事(5)

2020-01-15 11:25 来源:中国青年报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:

  “穿了这身衣服,你就不能跟人发生肢体冲突,否则直接开除走人。”王利刚说。一位快递员下班坐公交车,即使天再冷,他也要把制服脱掉。还有人说,“我永远不会告诉我儿子,他爸爸送过外卖”。“我刚才买水,穿的是便服,如果我穿外卖衣服,他们很可能不搭理我,或者很敷衍,这就是歧视。那些把自己生活中的痛苦、压力发泄到外卖小哥身上的,包括很多保安和店员。”

  廉思课题组发现,城市对于快递、外卖小哥,在经济上吸纳,社会上拒斥。

  杨俊武外号“老杨”,是不愿与人相争的人。去年,他送一个凌晨两点的单子,怕屋里有人睡觉,就先打了电话过去。结果这通电话搅了对方的游戏,那人开门就一顿横,“打什么电话,不会敲门?”

  “我心想,大半夜敲人家门不合适,我打个电话有错吗?”杨俊武又气又委屈。

  王利刚虽身处校园,也听过学生出口伤人:“你永远就是个送快递的。”

  廉思表示,从现实世界来看,快递业本质上是进行人与人的交互和沟通的工作,屏幕两端联结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卖家和买家、从仓库到客户,传递的是“物”,更是“情”,是社会信息传递和社会情绪传输的重要渠道,这使得快递小哥成为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有效力量。

  他说,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是新型的社会关系重要节点,是关键少数,是发散的“路由器”。

  王利刚平时跟人笑脸相迎,与客户关系不错,但一旦东西损坏,产生利益纠纷时,对方马上翻脸,他只能打苦情牌。

  在访谈过程中,一位快递小哥感慨,“快递员就是你手脚的延伸,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手脚都要歧视,我真的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”。

  也有温情的时候。王利刚的同事大年初一送快递,别人都很热情,有人送了他100元红包,他在群里反复诉说,感动得想哭。

  前段时间北京下雪,杨俊武晚上11点送了一单外卖,转身要走时,那位姑娘送了他一个暖宝宝,“今天遇到好人了”,他在群里说。

  他的孩子滑冰时总贴暖宝宝取暖,他却从没用过。那天,暖宝宝贴在他的肚子上,“真的很暖”。

  负责访谈的学生对快递、外卖小哥有了新的认识,“以前我从他们手里拿外卖,就像从超市货架上拿东西一样。”她连续点了14天外卖,终于在某天午餐后遇到了杨俊武,和他交谈的过程,让她想到自己的父亲。再点外卖时,她知道递给她餐盒的手背后,也有鲜活的故事。

  “我来的时候是一个懵懂少年,离开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准爸爸。”王利刚长期背箱子,肩膀一高一低。他被请到廉思新书发布会的现场,红着一张脸,“我的人生多了一段奇遇,被时代记录,被社会铭记。”尽管这些年筚路蓝缕,但他现在有了爱人,有了孩子,有房有车,感到知足,“这一切都是送快递带给我的。”

  杨俊武每天跑在路上,只要出门,都能收到媳妇和儿子发来的信息,“注意安全”。他笑着摊开手机,展示一个小家的温暖。

  他20岁来北京时,从没想过能在这待10多年,他的孩子已听不懂家乡方言。他还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时,曾去天安门看升旗,坐了一晚,结果人太多,看到旗时已经升到一半。他没想到,有一天他的同行能从天安门前风光地走过,受万千瞩目。

  国庆70周年时,一辆载着“彩虹”和“家”的彩车驶来,快递小哥、外卖小哥骑着各色电动车首次亮相群众游行队伍。

  他们的出现成为新闻,网友在底下留下一个个点赞的拇指。这些都市生活的摆渡人,成为连接城市各个区块不可或缺的基层力量。

  会上的学者说,每一个世代都是新人类,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没有任何参照。

  外卖和快递小哥以自己的形象塑造城市,幻象的城市,神话的城市,抱负的城市,噩梦的城市。新职业如今吸收着巨大就业,也许将来的某一天,这个行业也会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ahwds.cn/news/2020/0115/5205.html

责任编辑:(abiba

资讯标签:

分享到